Thursday, June 17, 2010

鄭丁賢‧獎學金不白費

是否應該廢除海外獎學金?

這也算是問題嗎?

除非馬來西亞不要和世界接軌,除非我們不要成為現代化國家,除非我們不要吸收第一流的知識;那 麼,當然可以廢除海外獎學金。

或者,除非馬大、理大、國大、博大……等本地大學,都晉身世界100大;如此,可以考慮減少海 外獎學金。

然而,今天我們有這種條件嗎?

當然沒有。

中國和印度的大學水平如 何?

北大、清華、印度理工學院……,這些大學,已經是世界一流;但是,中國和印度每年都要派遣眾多 學生到外國留學。

中國和印度在外國的留學生,是以數十萬人計。

單單是留學美國的學生,印度是8萬人;中國7萬人;韓國是6萬人,日本是4萬人。

近20年內,取得美國大學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的中國學生,共有4萬人,台灣、韓國和印度都約2 萬人。

《世界是平的》作者湯姆斯弗里曼回憶出席倫斯勒理工學院(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,美國四大理工大學之一)的畢業典禮,司儀唸出博士畢業生的名單:

“陸紅、謝旭、拉茲普爾、曼日辛格、……”一連串都是中國和印度學生,最後一個是“保羅沙恩莫 洛”的白人,才讓他頓時鬆一口氣。

通過海外留學,這些學生把思想、知識和科技帶回國,帶動了這些國家今天的進步。

當然,一些學生出國之後,或許就留在外國。

當年,台灣有一句順口溜:“來來來,來台大;去去去,去美國”,印度也有同樣的說法:“一隻踏 入印度理工學院,另一隻腳踏上印度航空公司的美國班機”。

看起來,這是一種損失;但是,有眼光的人不這麼想。

印度前總理拉吉夫甘地接到這種投訴時,回答說:“人才流動,好過人才被倒入水溝裡。”

有遠見的領袖,才會看到未來。

印度留學生畢業後,很多留在歐美的大學、研究機構,以及跨國企業做事,他們貢獻才學的同時,也 學到更多歐美科技、管理、制度和文化的精髓。

時候到了,他們就像候鳥一樣,回到祖國。

印度和中國近年來的迅速發展,吸引了這些海外精英回歸,俗稱“海歸”,投入中國和印度的建設。

當年的獎學金,並沒有白費,而是加倍回收。

大馬高官擔心人才出走,是杞人憂天。如果政府把國家管理好,提供他們發展的機會,人才還會不回 來嗎?

與此同時,如果一邊廢除公共服務局的海外獎學金,另一邊卻又保持讓土著學生出國的瑪拉等獎學 金,那就是製造不公,加深社會矛盾,更是萬萬不可。

星洲日報/馬荷加尼‧作者:鄭丁賢‧《星洲日報》副總編輯‧2010.06.16


我,只是个无名小卒,看到某奖学金即将被取消... 我真的真的很失望...
唯一的希望...都被剥夺了...
我不敢comment什么...
我怕第二天被抓...


No comments: